当前位置:首页 > 彭水新闻 > 本地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 · 彭水在行动 | 鹿角:荒山变绿百姓变富

发布日期:2024-07-02 15:19

六月中旬,鹿角镇王家村“椒”香四溢,一簇簇青花椒缀满枝头,随着发动机轰鸣声响起,一辆优雅的“山地小火车”满载着花椒沿着“单道铁轨”走走停停。

曾经,这片山坡上的土地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鹿角镇把石漠化治理与助推乡村振兴结合,采取“石漠化治理+产业+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种植花椒,现在不但石漠化治理成效非常显著,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实现了“染绿”石山,“点石成金”。

未命名图片

村民正在用小火车运送花椒。 摄影:冉 立


石旮旯里“种”出幸福新生活

走进王家村5组花椒种植基地,放眼望去,300余亩花椒树绵延在山林沟壑之间,郁郁葱葱,漫山皆绿。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数十名椒农正在基地忙着采摘,一条运输轨道随山势高低蜿蜒起伏,轨道上一辆运输机正满载着鲜椒穿梭往来于椒林之间。

曾经的这片花椒地,土质薄石头多,怕旱怕涝,土壤持水能力差,传统经济作物难以成活。

“都是些石滩滩,这里两分,那里三分,翻土需要不停爬上爬下。”说起以前的种植经历,村民王满全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一亩地能收200—300斤算是好年成,要是遇上干旱,直接绝收,最后大家只有放弃种植。

王满全口中的石滩滩其实就是石漠化土地,它被称作“土地癌症”,“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是石漠化地块收成的真实反映。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王家村决定种植易成活且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2018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决定从江津区引进九叶青花椒进行种植。

5组组长王满强是基地的技术负责人,自从栽下花椒后,他的技术学习就没有停止过,线上线下的培训,同行间的交流,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进步。现在,不但他自己完全掌握了花椒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技术,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在他的指导下也成了熟练的技术工。

2022年,九叶青花椒进入投产期。看着一粒粒花椒饱满地挂在枝头,村民们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王家村综合专干任川介绍,这两年花椒的产量逐年增加,今年的产值估计有5万多元,大家对种植、管护、销售花椒非常有信心,花椒产业已成为全村的致富产业。


“小火车” 驶出增效“加速度”

花椒基地属于典型的石漠化丘陵地形,海拔在500米至600米间,为持续高效发展好花椒产业,2022年,鹿角镇申请配套修建了一条总里程4公里的产业路。

“花椒基地内地势起伏较大,很多地方车子无法到达,管护的物料和摘下的花椒全靠人力背。”任川介绍,为持续高效发展好花椒产业,政府又主动向上对接,争取到建设项目,引进了这套山地单轨运输机,并架设“小火车”运输线2000多米,设备操作便捷,运输机与轨道通过齿轮紧密结合,可实现仰角上坡,稳定可靠,完全可以满足这片300多亩花椒地的自动运输。

“前两年在收花椒的过程中,是少数人剪、多数人背,耗时耗力,人工成本很高,现在有了山地轨道运输车,一趟可以抵20个工人来回背,大大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益。”王满强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只需把现摘的花椒放入货箱内,将“小火车”设为前进档,无需人为驾驶便可自动将花椒平稳送达至公路安排装车,从上货到下货,一个来回只需10分钟左右。

“靠人力一次只能背一捆,来回至少需要30分钟,有了这‘小火车’一趟可以装20—30捆,节约了人力又节约了时间。”王满强说,山地单轨运输机“小火车”的投入使用解决了采摘现场运输难问题,大大提高农作物采收效率。


家门口就业增收顾家“两不误”

施肥、消毒、修剪、采摘……基地每个月都有活儿,王家村依托花椒这一特色产业,通过“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前几天,5组村民张正秀还在外地一工地干活,工程结束后没有接到新的活便回到了王家村。第二天,王满强招呼着她到基地采摘花椒。

“摘花椒都是些手上活路,比干工地轻松多了,从早上干到中午1点左右就收工,每小时10块钱,一天做7、8个小时。”张正秀笑着说,屋门口的钱“耙活”,好挣。

“一年下来,我能挣个3000来块。”长期在基地做工的村民张德群高兴地说,每年花椒从施肥、除草到收获,自己全程参与,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庭还能挣点零花钱,一举两得。目前,像张德群这样长期在花椒基地务工挣钱的村民有10多个。小小花椒,俨然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动力”。

做活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鹿角镇以产业发展线,农民致富线为主抓手,推动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了让全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经济进一步提质增效。(作者:赵勇 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