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水自治县教育委员会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从创新上促教育,真抓实干以“质”谋变,凝心聚力向“新”而行,全力提升教育质量,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加“触手可及”。最美风景在校园,最好未来在校园,一座座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像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让彭水的教育,更有高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为进一步展现各校风采,县教委联合县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家门口的好学校”系列专题展播,全面展示我县各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成果及校园文化等内容。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完中。发轫于1973年先贤创办的彭水县红花岭中学;后三易校址,两度更名,2017年9月整体搬迁至彭水新城。
新校区总投资4亿余元,占地面积261亩,办学条件优越,设施设备先进。学校以“幸福教育”为核心理念,以“养兴教立、德馨文蔚”为校训,形成了“和衷共济,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海军爱民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围绕“幸福教育”核心文化,从美丽民中、高效民中、优质民中、数字民中四个维度入手,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美丽民中
一是开展办学环境提升行动。升级校园绿化;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墙;建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假山喷泉;创建孔子园和耕读园;建设民俗文化展厅;设立校园朗读亭;建设校史馆;打造攀岩基地;创建校友文化墙;彭水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落户民中。
二是开展师生言行雅正行动。强力实施 “美净”“午静”“学竞”三大工程,着力师生行为习惯、自律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依托这三大育人工程,梳理构建“民中学子六年德育体系”,沿着“合格民中人”“优秀民中人”“卓越民中人”“幸福民中人”的路径不断成长。
高效民中
一是开展课程育人高效行动。从知识拓展、社会实践、兴趣特长三个维度,构建了“幸福课程”“卓越人才•创新培养课程”“生涯教育课程”“项目学习课程”四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68门选修课,其中“土家竹玲球、摆手舞”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二是开展服务保障高效行动。通过竞聘上岗,重新组建了高效管理团队,推行“工作限时结办”制,提升管理队伍执行力。后勤保障服务推行绩效考核制,各项工作建立“民中标准”。全方位提升管理团队工作运行效率和服务效率。
优质民中
一是开展强校优教提质行动。学校层面:先后与南开中学、巴蜀中学、北京101中学、山东聊城一中和三中、西安高级中学等市内外名校结对发展;倡导成立民族中学发展联盟;依托南开中学政治名师王晓鸥,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层面:全国范围内持续引进优质师资,连续七年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多形式、多渠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近7年,4名教师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15名教师获得市级二等奖。2名教师获“重庆市名师”、11名教师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名教师获得“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二是开展学生素养提升行动。结合学科拓展和兴趣培养,成立了21个艺体社团。连续开展五届暑期夏令营。创新开展学生“项目制学习”,设计了800余个综合实践学习项目,参与项目学习学生达10000余人次。不断延展传统课堂的边界,学生从传统课堂走向街道社区、走进研学基地、走进北京、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等,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数字民中
主要开展数字赋能提质行动。先后建设了数字图书馆、科创教室,智能化阅评卷系统,学校资源库数字平台,后勤智慧系统;与巴蜀中学合作,创建巴蜀基地班,远程实时同步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巴蜀中学老师常态化开展远程日教研活动;与聊城三中持续开展数字远程教研。
民族中学经过迁校7年的聚力发展,从美丽民中、高效民中、优质民中、数字民中四个维度,开展7大专项提升行动,形成以民族班为品牌,完善民族班中巴蜀基地班、北京101基地班等班型,辅之艺尖特色的高中办学思路,分类多层次打通了学生高考升学渠道。质量建设取得阶段成果:重本人数从之前的0到2020年的103人,再到2021年的117人、2022年的164人、2023年222人,2024年突破300人大关,600分以上特优生达41人。
学校在保持“民族”这一本色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内引外联,创新发展”的思路,深化内涵建设,不断创新办学方式,拓宽育人渠道,着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家国担当,世界眼光”的新时代民中学子,致力于把民族中学建成全县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彭水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