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种山葵,坡地栽辣椒,粮菜轮作……
近年来,龙射镇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持续培育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山葵、辣椒、紫苏、榨菜等产业。目前,不少产业正以龙射为中心,辐射到其它的乡镇,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绿色产业。
老产业种出“新”路子
清早,葡萄村村民曾庆军走进山葵种植地,蹲在地上拔草。“把草拔了,天气凉快点后,山葵就能长得更好。”曾庆军说,虽然今年是他第一年规模化种植山葵,但对于山葵产业来说,在葡萄村种植却不是一个新的产业。
村民正在管护山葵。 赵勇 摄
原来,葡萄村曾有20多年的山葵种植历史。以前,因为受产品加工、研发等方面的制约,在2000年停止了种植。2023年,彭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企业种植、加工山葵。葡萄村就成为了核心种植基地之一。“听说村里要再次发展山葵,我们都很支持。”曾庆军说。今年初,葡萄村通过“党建+产业”的模式,引进重庆春为来实业有限公司在此发展山葵,曾庆军和其他6名村民一起种植的100多亩山葵园,成为了山葵核心种植基地。
山葵全身是宝,就目前的市场价来说,叶子1元/斤,叶柄1.5元/斤,根茎10元/斤,根须1元/斤。“我们已经采收了一批叶子,10多亩地,收入了1万多元。全部采收后,每亩都能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谈起山葵产业,曾庆军信心满满。
目前,龙射镇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山葵产业,在葡萄村打造山葵种植基地,由企业负责提供种苗、肥料等支持并包回收,农户负责种植和采收。企业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并且,葡萄村村支“两委”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帮助联系种植户,农户只需专心搞好山葵种植,不需要操心其他事情,种植出来就有收获。
“我们除了发动群众种植之外,还着力完善道路、冷藏库等硬件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龙射镇党委书记张维斌说,目前,山葵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种植、研发加工、市场营销+互联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2025年,龙射镇计划种植1000亩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到4万亩,力争把彭水打造成为全国山葵种植发展基地。
小产业种出大效益
一株株山葵,变成了富民产业。
这得益于龙射镇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交通、仓库等硬件建设,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发展,打好增收“组合拳”,让一个个小产业种出了大效益。
高海拔地区种植山葵,海拔较低的地方种植辣椒。在海拔较低的钟山村,延绵的山坡上,朝天椒也红了。
火红的辣椒。 赵勇 摄
“你看这些辣椒,长势很好。这一株上半部分就长了16个辣椒。”走进辣椒种植基地,张维斌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了起来。他说,今年龙射镇共种植了辣椒1500多亩,按照目前的长势和价格,预计总产值在900多万元。
近段时间,钟山村村民刘文垒的100多亩朝天红辣椒长势喜人,已经进入了采摘期。“刚刚采收完第一茬。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一亩收入6000元没有问题,今年预计能有60多万元的收入。”
谈起龙射镇的辣椒种植,就不得不提起当地村民冉光照。2017年,冉光照返乡创业种植辣椒,并成立彭水高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成员600多人,带动农户400多户。
今年,在彭水高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龙射镇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发展高山辣椒4600多亩,年产值近2500万元,直接带动了农户增加收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不断升级辣椒品种,把小辣椒做成大产业。”冉光照说,目前,在龙射镇辣椒种植核心基地的带动下,辐射周边乡镇,真正让一个个小辣椒长成了大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轮作生产增加收益
村民在收割稻谷。 赵勇 摄
近段时间,走进东方村,到处是金灿灿的稻田,不少村民已经在收割稻谷、晾晒玉米。
“我把谷子、苞谷都收完了,现在就等下雨育苗了。”村民田伦说,自从村上建起了榨菜加工厂,他每年在做好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土地冬闲的时间,种植青菜头、油菜,让一亩地就有两样收益。“如果只种一季,收入就要减少一半多。”
“种了粮食种蔬菜,一块地就有更多收入。”田伦算了一笔账,以前,土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和玉米,平均每亩地能够收入1500元左右。现在,通过套种、轮作的方式,种植青菜头、油菜等,每亩可以多收入1500多元。一季稻谷加上一季油菜,每年就有双倍的收入。
龙射镇榨菜产业基地位于龙射镇大地村和东方村,通过7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在2个村建成了稳定核心榨菜种植基地3000多亩,并建成了榨菜初加工厂,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成榨菜腌制池35个,共3500立方米。
“村民有积极性,企业有可靠的技术指导和销售保障,榨菜产业发展大家更有信心。”张维斌说,目前,龙射镇以大地村、东方村为基础,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专业合作社“包技术、包回收”,保护价收购,专业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助推产业发展,平均每年腌制榨菜1000吨以上。
据了解,龙射镇全镇耕地5万余亩,仅有田地2500多亩,占比不足20%,“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轮作、套种等方式将土地集约化利用,才能让一块土地产出多种效益。”张维斌说,近年来,龙射镇采取轮作、套种等方式将土地集约化利用,让村民在山地里“刨”出更多“金疙瘩”。(赵 勇 赵应波 陈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