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一物皆乡愁,一村一品显芳华。走进秋季的平安镇,山川秀美,旷野悠悠,炊烟袅袅,好一幅壮美的山村画卷。
“群众致富搭上‘顺风车’,平安经济装上‘新引擎’,社会治理驶上‘快车道’。”平安镇党委书记邓拓说,近年来,平安镇以乡村振兴为“中心”,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为“三角”,相融互促,稳步推进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谋“势”图强 “小产业” 激发“新动能”
在平安镇大竹村7组,村民曾庆贵正组织村民采摘南瓜。
“今年种了350亩,每亩能收2吨多南瓜。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丰收的南瓜,曾庆贵高兴不已。他说,现在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路直通田间,为规模化发展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村民正忙碌在田间采摘南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赵勇 摄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坚持谋‘势’兴业以图强,用‘小产业’赋予平安经济‘新动能’。”邓拓说,在产业发展上,平安镇持续推动蜜本南瓜扩面种植,并在全镇形成蔬菜、粮油、中药材等作物连片成带的整体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基地”“一村一特色”。今年,平安镇新增种植紫苏300亩,蜜本南瓜1690亩,辣椒450亩。
同时,平安镇还坚持做大特色产业,扩面种植黄精、天冬等中药材140亩,中药材保有量3000余亩。推行中药材、黄豆“粮经”套种,实现“药”“粮”双丰收。紧紧抓住全县红薯战略发展机遇,盘活集中连片优质土地资源,打造千亩红薯种繁育创新科技示范基地。
“通过引进科研单位机构,打造红薯种繁育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实现特色产业‘产学研销’一体化发展。”邓拓说,平安镇成功引进重庆苗乡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重庆亘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彭水群英薯业科技研发中心,在平安镇共同打造红薯种繁育创新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平安镇红薯种繁育创新科技示范基地种植面积400余亩,核心展示区域约200亩。
平安镇在科技示范基地基础上,采用“土地流转金+保底收益+收益分红”模式,村集体以冻库等基础设施折价入股方式,村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参股形式,竞争性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服务,实现村集体、村民、建设单位共赢,有效带动“本土”企业及周边农户发展红薯种植1000余亩。
谋“局”强基 “小路网”赋予“新愿景”
近段时间,在长坪村至平安集镇的公路改建项目现场,工人们战高温、坚守岗位,加快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投用。
该项目起于平安镇长坪村岩口,与国道G211线相接,止于平安场镇,与省道S518线相交,全长9.7公里、路基宽7.5米,建设区涉及2个村(社区)、10个小组、240户农户,建设投资2700余万元,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于2023年11月13日全线动工。
公路改建项目现场。赵勇 摄
“公路建好后,不仅提升了村民出行的便捷度,还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拓说,在项目建设上,平安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在项目启动之前,超前谋划,提早启动“一事一议”,通过“保姆式”呵护,保障建设项目落地。在项目启动后,主动“跟进”,通过“贴近式”服务,优化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建设项目进度。同时,还通过“一站式”跟踪,保障建设项目质量。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坚持谋‘局’强基以图变,用‘小路网’赋予平安发展‘新愿景’。”邓拓说,平安镇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速通畅公路建设,联通结点,完善交通路网,提质长坪至平安公路改扩建,打通向东门户。
产业围绕路网布局,路网服务产业发展。目前,在平安镇的1个社区和5个村,各村小组通畅率达100%。全镇农村公路共计204公里,其中硬化公路134公里,未硬化公路68公里,沥青公路11公里。
基础设施的保障,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安镇鹿平村村民李国旭说,随着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建设了红薯加工厂,种植了300多亩红薯。“自己种植,自己加工,每年纯利润有20多万元。”李国旭说,能够规模化发展产业,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强力保障。
谋“事”图治 “小家园”赋予“新模式”
平安镇将集镇临街的一处房屋打造成为“平安家园”,有机融合“法治、德治、自治”,把人大代表履职与社会治理、村民自治、法治讲堂、非遗文化、美德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
“谋‘事’固本以图治,用‘小家园’赋予平安建设‘新模式’。”邓拓说,“平安家园”设置了平安大讲堂、百姓议事会、民意收集站、恩怨调解处、法律服务站、立法信息采集点、便民服务站、志愿服务点、休闲驿站等服务项目。通过“平安家园”的打造,以润物细无声的履职行动,真正把“平安家园”建成“宣传站”“连心桥”“民意窗”“监督岗”和“服务厅”。
建成“平安家园”之前,该场地是一处闲置的地方,平安镇因地制宜,整合闲置,盘活资源,2023年9月,“平安家园”应运而生。
“平安家园”的打造,围绕乡愁、乡音、乡风、乡貌等功能定位,完善了“四个功能馆”。分别是:乡愁馆围绕“田园、家园、乡愁”主题,以农耕、农技、农具、农艺更迭脉络为主线,通过实物、图文等形式,“讲述”乡土故事。乡音馆以“望”“闻”“问”“切”串联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实现民愿的履职纪实,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定纷止争,纾困解难。乡风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理论“微宣讲”、学习阅览等工作融合建设,滋养灵魂,振奋精神,弘扬正能量。乡貌馆通过提炼乡村发展愿景和思路,全面展示“五大振兴”的发展历程和工作成效,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记录精彩点滴。
邓拓说,平安家园建好后,县、镇人大代表轮流进驻“家园”,“亮身份”“听民声”“办实事”,实行代表轮值“接待日”,代表履职“清单表”,代表进园“成果图”,推动代表入园履职,根植选民,主动服务。(赵 勇 赵应波 陈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