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狮舞大赛在摩围山景区举行。8支参赛队伍、近百名舞狮者,在高台上舞动生风,带着观众跟着非遗“庆中秋·迎国庆·游苗乡”。
此次大赛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指导下,由彭水文旅委主办,县文化馆、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
高台舞狮现场。 冉立 摄
高台狮舞,顾名思义,就是在方桌搭建的衡台上舞狮子。方桌搭台最少7张,一般15张,多则36张。彭水高台狮舞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集传统舞蹈与体育竞技于一体。2011年5月,彭水高台狮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激昂的锣鼓声响起,比赛正式开始。由36张方桌搭成的7层高台上,随着引狮者的绣球,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踩着锣鼓节奏,轻轻一跃跳上第一层,身姿矫健,步伐轻盈,仿佛带着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两只狮子层层攀登,模拟狮子时而蹬黄冬儿,时而打羊角桩,时而俯身舔毛,惟妙惟肖。到“一柱香”,一张方桌仰面而放,狮子单脚站在桌脚上摇头摆尾完成立桩,倦了便迅速换脚,转换之间干净利落,尽显灵动之姿。
狮子高台上的舞动是比赛的重头戏,但在地面上的表演同样精彩绝伦。它们或伏地前行,或摇头摆尾,不时来个翻天印、黄龙缠腰、狗连档,动作流畅自然,将狮子的活泼俏皮展现得活灵活现。
在这场赛事中,青少年成为大赛的主力军,毅然扛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年长的传承人以深厚的技艺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展现了非遗传承的坚实的基础。最让人惊艳的是女子作为狮子头,动作柔美中带着刚劲,为表演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各参赛队伍精心准备,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完美融合。观众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狮子”的身影,不时为精彩的表演鼓掌叫好,现场气氛高潮迭起。
最后,评委们从专业的角度对8支队伍的表演进行了中肯的点评,根据各支队伍的表现评出了一、二、三等奖,由太原镇选送的渝彭蓝狮艺术团获得一等奖。
本次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角逐,更是对彭水高台狮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它为传承人们提供了切磋和交流展示的平台,提升了对高台狮舞的保护和传承水平,为彭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彭水高台狮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冉 立 王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