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彭水文明实践所 > 汉葭街道 > 新闻 > 正文

聚焦聊彭协作 | 县职教中心让支医与支教在“组团式”帮扶中融合

发布日期:2024-12-02 15:32

当支教和支医融合、传统中医和苗医苗药相遇,会演绎出怎样生动的故事?11月22日,在县职教中心的中医药护理专业课堂上,来自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贯龙正在为同学们开展一堂以中医针灸为主题的课堂讲座,以亲身经历诉说着聊彭协作“组团式”帮扶的深情厚谊。

  “我是今年7月份来的彭水,作为‘组团式’帮扶支医队伍的一员,在‘支医中助教 支教中培医’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通过给孩子们讲授古人的宇宙观,让他们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为彭水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贯龙说。

  刘贯龙是今年第二批来到县职教中心开展医疗帮扶授课的支医队成员。2024年7月,他们一行5人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从聊城市人民医院来到彭水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23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响应我县对“九苗”中苗医、苗药文化的发展定位,切实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县职教中心2023年申报了中医药护理专业并得到了市教委和市卫生健康委的审批通过。

  “我们目前是重庆市中职学校中唯一设置本专业的学校,这个专业的成立,对彭水苗医、苗药及中医护理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县职教中心校长闫向东告诉记者,在专业成立之初,由于在教学中面临部分解剖、生理、生化、护理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相对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实训师资这一现实问题,学校便积极与聊城“组团式”帮扶支医团队沟通对接并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和支持,于是创新实施了“院校合作、团团帮扶”模式,每星期定期组织支医博士专家到校授课。

  于是,在2024年4月,第一批“组团式”医疗帮扶成员来到了县职教中心,开启了支医授课育人的历程。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们所有队员都感到荣幸,当然也有一定压力。我们认真备课、跟校方积极沟通,经过两三次教学磨合之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专业是彭水职教中心专业设置的一个创新,对于未来职业教育,也是一种新的模式的探索。”医学博士刘超原是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作为第一批来到县职教中心授课的帮扶成员,他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对医学知识比较欠缺、医学基础薄弱。于是,他们转换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引用了一种情景式教学,把比较抽象的解剖学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让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用情景化模式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我本来对解剖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您让我感受到了解剖学的乐趣与意义,是您给了我动力。您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为我们的森林同学鼓个掌!’这句话留给我的印象异常深刻。”中医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冉森林在给支医教师的信件中这样写道。

  和支医团队成员一样,闫向东本人也是聊城“组团式”帮扶彭水的一份子。2022年7月,56岁的闫向东告别家乡聊城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千里之外的彭水职教中心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挑起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担子。

  一来到学校,闫向东便和同事们深入调研,细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及时解决了学校师生面临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在此期间,闫向东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后勤管理、服务师生方等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彭水职业教育争取了多项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项目,着力当好学校建设的“参谋长”。

  在以闫向东为“班长”的教育帮扶团队的努力下,县职教中心成功与聊城市医疗帮扶团队实现了教学帮扶合作。就这样,支教与支医,在县职教中心相遇在了一起。

  在“组团式”帮扶的过程中,帮扶团队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把优质师资“引进来”面对面、手把手为学生传授经验。同时,让本地教师“走出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职业教育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们积极地利用组团帮扶的医疗团队,创新性地把支医与支教进行融合,发挥他们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项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组团帮扶工作中,实现了在‘支医中助教 在支教中培医’。”闫向东表示,教育和医疗帮扶的目的,就是要为大山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药护理的队伍,为彭水乃至渝东南地区人才培养做出一份贡献。(李运钊 王晓琪